close

 

先來說說學生常見問題與突破方法,大致整理出六項:

 

1.文章長度不足且內容貧乏(增加形容詞,運用五感後化為文字)

2.文史常識不足(必備成語故事,歷史故事,世界史故事)

3.過度使用重複詞彙(增加詞彙量,練習換句話說)

4.錯別字太多(沒什麼好說的認命打基本功唯一解)

5.句子不通順(從模仿完整句子開始修正)

6.作文技巧不佳(切題、文章結構、具備正面積極價值觀、練習安排文章爆點)

 

其他還有一些比較小眾的問題就不一一列出了(歡迎各界好手留言討論),

 

我的作文教學大多也是圍繞著這六項進行設計,

這六項能好好各自突破的話,要拿中上的作文成績不是難事。

(有機會再把以上六個常見問題教學文整理起來)

 

 

但這樣就結束了嗎?NONONO

在我經歷過幾年的職場歷練後,深深感受到如果我能早點接觸"還有那一點"的訓練並且好好練習,

交給老闆的報告啦、分析原始資料的精準度啦等等能力就能更上層樓,

可能就可以少受點挫折,也可以飛黃騰達(?)得快一點XD

是什麼仙丹妙藥呢?

這邊也不賣關子,其實就是2018年的學測作文方向之一:〝 統整判斷能力〞。

換言之,作文能力與職場表現是有直接關係的,並非考完試就不需要的基本能力,

這個說法一點都不牽強,請聽我慢慢道來。

 

 

我的作文教學教到後期,覺得繞在修辭、文句、典故等這些素材上有點無聊,想找點新素材增加教材趣味與深度,

剛好同時間在職場中經歷了大大小小的挫折,交給老闆的報告會被質疑不夠好就是一大痛點,(老闆:這些內容我都知道,有沒有新論點?小姐,來點深入的分析ok?我:

中間經過無數次自我反省,看了N次自己的東西,

發現主要缺點有兩個:

 

1.論點力道不強,現有資料換句話說,也沒有提出整合型的見解。

2.太多沒有證據的"感覺",流為自嗨分析文。

 

報告寫不好就只能寫到好,最快的改善方法就是看他人的成功案例,

看看成功的報告怎麼分析與表達、如何把資料化簡為繁,知道文不如圖,圖不如表的概念,

而我也慢慢發現,

寫報告的歷程不外乎(跨領域)收集資料-->分析解讀-->歸納重點-->提出論點,這和寫作文是一樣的!

像是常見的SWOT分析不是只有職場能用,學生寫作文前用來整理思緒很合理!

5W1H也是能讓思考縝密,將問題元素具體拆解的精典手法,是職場/寫作最佳武器!

怎麼我自己當學生的時候沒人告訴我,相見恨晚啊啊啊啊啊~

 

再回頭來說說作文這件事,

我認為作文的本質應該是一種表達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是一樣的,

不一定要能妙筆生花或是口若懸河,但要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生存,使抽象思維條理化呈現應該是基本能力。

學生時期寫作文的目的是為了分數,說服閱卷老師給我高分,

出社會後寫報告的目的是為了說服老闆客戶同事認同我的想法,給我預算案子以及資源(或是同意失敗的理由),

萬變不離其宗,兩者都是表達清楚而後使人買單而已。

 

好的~說了那麼多心路歷程,還是來看看我針對統整判斷能力的教材教法吧,

這算是我近幾年才開始的實驗性教學,教學的樣本數沒那麼多,

而且統整判斷能力的提升牽涉範圍很廣,家庭教育與學生個人價值觀影響在此能力的訓練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如果有心提升學生此能力的老師切勿強硬改變學生的家庭教育方針,

也不能強迫學生接受你的想法,

一切都應站在輔助、告訴學生多種可能性的前提下去看待每個議題,

畢竟老師的職責是協助而非統一學生(家庭)的思想觀念喔。

 

*教材*

 

我會用"全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社會流行議題"當作原始教材,

"全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包含科技(主要議題)、異國文化、環境變遷等各式各樣世界主要趨勢,

"社會流行議題"是普羅大眾的日常生活,飲食、音樂、電影、戲劇、小說等話題都可列入。

看到這裡能確定一件事:議題無邊界,老師必須下足功夫備課以及充實自我!!!

而我會將原始教材再整理後,變成我要用的教材。

所謂的再整理可以是找到類似/相反案例,請學生同時閱讀多份資料;

或是規劃兩個關聯性強的議題讓學生一起思考。

呈現方式有文字、圖、表。

 

教材來源可以是國內外各大有公信力的網站,或是某本書的部分內容,甚至是影音短片。

老師要自行描述也行,但還是建議有簡短扼要的紙本內容輔助。

在這個階段老師最重要的能力是篩選教材

尤其現在網路上很多主觀意識強的懶人包,那是已經被創作者挑過的資訊,不見得能展現事件的原始樣貌,

使用網路資源時真的要很小心。

也由於這類議題容易跨科目,尚未抓到思考脈絡的學生的思路會很發散導致討論失焦,

因此老師在設計引導問題時建議先匡好討論範圍,教學時也要避免自己表達過多先入為主的立場,

一來幫助學生快速進入狀況(以免他們想太多而混亂),二來也能使學生對議題印象更深刻,課程效果加倍。

 

教材設計過程其實也能夠偕同家長合作,

除了這些教學內容應該先得到家長認可之外,也可以了解家長對於這些"課外知識"的期待。

家長對於多元議題的接受程度?(家長是否有特別希望/不希望孩子碰觸的議題)

願意孩子花多少時間在這上面?(我們得承認台灣還是升學取向的,這種教學並非正規體系)

孩子應該練習到哪種程度?(是上課有反應就好,還是下課會主動查資料=花寶貴時間在非考科上面)

因此每週讓家長了解你的教學狀況是比較好的做法。

 

最後要提醒的是老師應避免政治、性別、宗教、種族議題,但可以談論公民素養。

台灣的政治環境不是一言一語能解釋清楚的,各有立場無絕對的黑與白,性別議題太敏感,宗教信仰各家有傳承,

可以跟學生私下聊天,但這些絕對不會是考試題目,也無需特意挑戰家長可能會抓狂的議題。

但每次的討論都可視為一堂品德教育課,

雖說家教老師主要是提升學生的成績為主,

但只要擁有老師的身份,就應該盡力把良善的行為與思想教給學生,

我認為這是當老師的責任喔~

 

*教法*

 

應用一些職場上常見的分析手法,就能精準針對主題陳述看法,是訓練理性思考的好方法。

我分別用在國中生和高中生身上,只要有良好的引導,他們都能使用這些工具,

所以年齡不是主要限制,關鍵在於學生是否能聽懂老師的引導。

我常用的分析方法如下,也把這些分析方法應用於教學的方式概略說明:

 

一、心智圖

二、51

三、九宮格思考法(發散式/邏輯式)

四、SWOT分析

五、解讀圖表(表格、圓餅圖、長條圖、折線圖、雷達圖、座標圖、雙座標軸等等)

 

1.心智圖、5W1H

我想很多老師已經耳熟能詳,而且這兩個方法也早就落實在國小教育中,因此分析手法就不多說。

我想補充的是心智圖的跨界玩法:和腦力激盪法(Brainstorming)互相搭配,

平常畫心智圖時是學生已經拿到一篇需要被分析的文章,老師帶著學生建立文章脈絡和重點,最後學生畫出自己的心智圖。

目的是深化文章既有的內容,同時也能讓學生練習當遇到討論議題時快速把自己想到的資訊丟出來和篩選重點。

腦力激盪法在職場上多用於發想創意以及找尋(從沒遇過的問題/困難)解決方案,透過(眾人)討論找到新方向。

我在職場中進行腦力激盪法的經驗是,會議雖有主持人和資深同事帶領,但過程雖會有討論發散失焦的情形,整體而言還是有很大機會得到「新」的idea,這些「新」東西往往能成為突圍奇兵。

 

我想把腦力激盪法帶給學生的目的就在這裡!!!

 

學生沒有那麼多機會和時間接觸多種新事物,那就交給老師,以一種有效率的方式"強迫"他們思考吧!

考慮到腦力激盪時容易離題或不知所云,因此和心智圖這種結構性強的分析手法一起操作是最好的,

操作手法如下:

(1) 老師先提給學生文章中可再被討論/延伸的點

(2) 老師和學生一起Brainstorming,收集多種具備創造力的元素

(3) 最後再用心智圖整理成有條理的思緒

老師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主持人的角色,必須適時的引導和拋出新問題來刺激學生的思路,並且能綜合多種想法後提出結論。

 

而我也得老實說,Brainstorming用在學生身上難度比較高,畢竟他們的生活經驗本就有待加強,

學生要再提出更多文章/課本以外的想法,除非其家庭教育本就有長期培養孩子的視野。

我想把Brainstorming這個方法帶給學生的目的其實不是真的要他們講出多麼厲害的體驗或知識,

是希望引起求知慾,讓他們習慣無標準答案的思考而非拿到文章就可以找到答案那種制式框架

再用他們熟悉的心智圖法整理出書上沒出現的想法。

老師的任務是帶著學生先發散思考再收斂要點,不讓Brainstorming後多種想法不了了之。

 

2.SWOT

優劣分析法的簡稱,主要用於企業中評價企業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不限於用在自己所服務的企業中,我的操作經驗是只要有了明確的分析對象,都可以使用此分析手法。

隨意想到一個當前正夯的議題:海龜保育,如果用SWOT分析海龜的生存,S=受人們重視,W=孵化後的生存率極低,O=受人們重視,T=良好的生存和孵化環境越來越少

每個要點都能有一個以上的項目,當這些內容被列出後,接著便是要讓兩兩字母產生火花,

意即:SW/SO/ST/WO/WT/OT 一起思考時會有什麼其他想法。

這是一個能在作文時觸及更多想法的工具,它能明確引導思路,說理的同時又不流於制式,也不會讓感覺帶著走而寫出似是而非的文章。

 

3.解讀圖表

圖表不僅是考試命題趨勢,也是進入職場後天天都要看到的東西。

有句話說:文不如圖、圖不如表,意思就是與其寫出長篇大論的文章,還不如用圖表使閱讀者快速且明確的抓到重點,

在職場中的加分技能是能夠製作出言簡意賅的圖表(尤其是簡報),但學生先把基礎打好,也就是能快速看懂圖表想表達的重點就可以了。

以文史地來說,最常看到人物和事件的比較表格,如何快速找到表格資訊中的共同點很重要。

以科技議題來說,數據和趨勢很常被討論,這時候就要學會看圓餅圖、折線圖。

把常見的圖表以及解讀手法教給學生,

等他們熟練了也可以請他們"資料整理",把重點精簡成圖表,不僅有助於練習考試題型,也是一個很棒的讀書方法喔。

 

*小結*

教作文對我來說比較像是教溝通表達,要有條理、有證據,也不能人云亦云,

現行的考試制度沒有辦法制定一套周密的評鑑系統來檢視學生們在思想上的成長,學生們也不要著急著要讓思想內涵迅速豐富起來,

這跟熟成食材的道理一樣,都需要時間的淬鍊,旁人能提供的僅是工具方法而已。

提供一些方法,賦予作文考試的更具實質意義的目的,那麼老師和學生們的教與學也能變得更積極,更細水長流些吧。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作文教學
    全站熱搜

    艾比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